世界上最早茶葉出土,將中國茶事推進了三百年,茶文化就是講究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世界上最早茶葉出土,將中國茶事推進了三百年,茶文化就是講究

唐《晏飲圖》(局部) 前部站著兩個奉茶的童子

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(fā)表的一篇考古報告,正式宣布在山東濟寧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。在這之前,世界上最早的茶葉發(fā)現(xiàn)于漢景帝劉啟的陽陵從葬坑。山東大學的這一發(fā)現(xiàn),直接將我國飲茶的歷史上限推進了三百年多年。茶,作為一種飲品,很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,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,不僅僅是茶本身和與之相關的物質形態(tài)得到了發(fā)展,茶還進入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,成為了雅士的一種寄托。當茶銘遇上古畫,那些本已遠去的茶事又活靈活現(xiàn)地呈現(xiàn)在了我們面前,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這些古畫來看看我國的茶事吧!

山東濟寧鄒城邾國故城遺址中發(fā)現(xiàn)的茶葉

一、唐宋茶事

中國人對于茶的接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。傳說茶葉始于炎帝神農氏,不過此時是作為一種藥飲。在戰(zhàn)國時期中國人已飲茶,到了漢朝,茶更多的還是作為一種藥物或食物參與人們的生活。

有關茶的確切記載,最早最可靠的見于西漢四川王褒所著的《僮約》。里面記錄了一個僮仆每天應該做的事情,其中就有一條“烹茶盡具……武陽買茶”。而后浙江等地出土了東漢時期刻有“茶”字的茶罐。這說明茶葉在漢朝已經(jīng)相當普及。

魏晉時期雖然也有關于茶葉的零星記載,但是此時的茶文化依然處于朦朧時期。茶文化逐漸浮出水面,既見于古畫,又載于系統(tǒng)的記載要始于唐朝。唐朝人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茶文化的專著,而《蕭翼賺蘭亭圖》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幅畫有烹茶的古畫。

唐 佚名《蕭翼賺蘭亭圖》宋人摹本

茶在唐代的普及,封演的《封氏見聞錄》有詳細的記載。話說開元年間,泰山靈巖寺的一個和尚為了鉆研禪務而廢寢忘食,全憑喝茶來消除自己的疲憊和饑餓。此事傳開之后,便“轉相仿效,遂成風俗”,從山東到當時的京城長安,茶肆盈街,世人只要投錢即可討一杯茶喝。

等到唐肅宗年間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問世之后,茶文化逐漸成為一門藝術,備受公臣貴族們的青睞,“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無不飲者”。

《武媚娘傳奇》上流社會品茶

唐代的一幅《宮樂圖》描繪的是十二個佳麗圍桌奏樂圖,她們手持琵琶、古箏、笙等樂器,桌子上擺放著一個大茶盆,而一個宮女正用茶勺從茶盆中取茶分予眾人,一位佳麗正作飲狀,表現(xiàn)出茶已經(jīng)成為了這些王公貴族們日常尋歡作樂時必不可少之物。

唐《宮樂圖》

據(jù)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記載,唐代人有煮茶、庵茶和芼茶之分。唐代人又將煮茶稱為煎茶,二者名字雖然不同,但方法大抵相同?!爸蟛琛庇谩安桢仭被蛘摺安韪?,茶煮好之后需要用茶勺將茶盛到他處。而“煎茶”使用的則是“茶珰”,茶煮好之后可以直接由流嘴流到盛器中。

庵茶也就是現(xiàn)在直接用開水泡茶,而芼茶就比較特殊了,唐代人會將茶和粥混合成一種茶粥,這樣的飲用方式就稱之為“芼粥”。

《蕭翼賺蘭亭圖》 局部

《蕭翼賺蘭亭圖》這幅畫講的是蕭翼為唐太宗從辯機這里騙取《蘭亭序》的故事。在畫的左下角,有一火爐煮茶正沸,一老者正蹲坐于地,手持竹莢在茶珰中攪拌茶末,這老者仰面朝天,鼻孔放大,似乎在欣賞濃郁的茶香。而另一少年則手持黑漆盞托和白色瓷碗,俯身等著接即將煎好的茶水。老者煮茶所用之器具就是茶珰,待茶煮好之后便可直接倒入少年手奉的茶盞中。這樣的煎茶方式在唐代算是比較常見的方式。除此之外,我們還可以在這幅畫中看到茶托、茶碾及茶合等煮茶工具。

《蕭翼賺蘭亭圖》本身所表達的意象就是客來煮茶,其無意間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技藝以及相關的工具,體現(xiàn)出唐代煮茶之法已經(jīng)臻于成熟,并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。正合陸羽的那句:“滂時浸俗,盛于國朝,兩都并荊渝間,以為比屋之飲?!?/p>

唐 周昉《調琴綴茗圖》 局部 左邊的侍女奉茶

宋人較唐人更加好茶,不過宋人有宋人的習性。茶葉被宋人分為“片茶”和“散茶”兩種,“片茶”是被擠壓成餅狀的茶餅,而“散茶”就是沒有被擠壓過的茶葉。但是宋人喜尚茶末,就是將茶葉搗磨成末,因此無論是“片茶”還是“散茶”,其實都是茶末。

正因為茶葉的形態(tài)不同,所以宋人喝茶的方式也與唐人不同。唐人好“煎茶”,宋人則喜“點茶”。所謂的“點茶”,就是將茶末置于茶盞內,再用茶瓶注湯點綴,最后再攪拌茶末,“點”也就是滴注的意思。這個過程看似簡單,其實大有學問所在。點茶這種喝茶方式的出現(xiàn),還帶動了宋代關于煮茶的一種競技——斗茶的出現(xiàn)。

備茶圖

斗茶又稱“茗戰(zhàn)”,有好幾道工序,最開始要把茶盞燙一下,然后再“調膏”也就是將茶末倒入茶盞中。最重要的工序是倒入沸水,并用茶匙和茶筅攪拌茶葉。尤其是在用茶筅攪拌時講究輕重緩急,一碗好的茶湯攪拌之后浮在表面的泡沫應該是均勻鋪開,并且泡沫緊貼茶盞,這稱之為“咬盞”,但如果泡沫茶花并不是均勻鋪開露出了缺口,那就算攪拌失敗了,這稱之為“云腳散”或“水腳散”。

在宋朝的一幅《斗茶圖》中我們可以看見幾個身著民間服飾的人正蹲坐著斗茶,這是一幅很好的民間斗茶圖景。

宋 佚名《斗茶圖》

一般而言,并不是所有的茶葉都會用點茶這種方式,宋王觀國在《學林》中說“茶之佳品,皆點啜之;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”,也就是說,好茶才會用點茶的方式,一般的茶葉還是用來煎茶。但是事實上,宋朝人在喝茶時幾乎人人都用點茶。

宋人喜茶,上到皇帝公卿,下到平民百姓皆如是。宋徽宗曾經(jīng)畫過一幅《文會圖》,講的是文人雅集飲茶。畫作下部就描繪有幾個侍者侯湯、點茶的畫面,表現(xiàn)出當時的士大夫們對點茶的喜愛。此外,北宋皇室為了滿足自身的飲茶需求,還特意派轉運使赴福建北苑督造貢茶,號為“龍鳳團茶”,宋徽宗曾贊譽為“龍鳳團茶,名冠天下”,更是親自撰寫《大觀茶論》,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親自寫過茶論的皇帝。

北宋 宋徽宗《文會圖》(局部)

而在那幅傳世名作《清明上河圖》中我們更是可以發(fā)現(xiàn)繁華的汴京街頭隨處可見茶肆,這些茶肆成為了滿足北宋市民階層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最重要場所。

宋 張擇端《清明上河圖》(局部)

二、元明清茶事

元朝是由少數(shù)民族蒙古人建立起來的王朝,因為飲食差異,所以蒙古人對于飲茶并不是很感興趣,再加上元朝國祚并不是很久,所以元朝的飲茶習慣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飲茶方式。但元朝是一個過渡的階段,當時南方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“湯泡去熏,以湯煎飲”的泡茶法,這和接下來的明清兩朝飲茶方式基本一致。

元 壁畫《道童》

到了明朝的時候,我國的飲茶方式又出現(xiàn)了一大變革。因為茶末的制造工序繁瑣,明太祖便于洪武二十四年正式廢除了之前宋朝在福建的貢茶,改泡茶末為泡茶葉,茶葉的形態(tài)由團茶、餅茶正式變革成了散茶,這才出現(xiàn)了現(xiàn)在一般的泡茶方式。茶末既廢,點茶法自然也為人所棄,久而久之,明朝人也不知何為點茶法。

明人許次紓在《茶蔬·烹點》中記載明人的泡茶方式:“先握茶于手中,俟湯既入壺,隨手投茶湯,以蓋覆定,三呼吸時,次滿傾盂內,重投壺內?!彪m然明朝人依然講究第一道茶湯先用來洗茶,第二道再供飲用,但這樣的泡茶方式已經(jīng)比唐朝煎茶法和宋朝點茶法簡化了不少。

明 佚名《品茶圖》

在文徵明的《品茶圖》中我們可以看見一草廬隱于樹下,兩人于草廬中對坐品茗,中間的案桌上擺放著茶壺和兩個白瓷茶杯,一童子則在側房燒爐煮水。飲茶天生就帶有一種靜謐的氣質,在鬧市中飲茶飲的是熱鬧,但在畫中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飲茶講究的是靜謐,于靜謐中品茗論道,這是明代士人最為向往的方式。明人張源在《茶錄》中說過:“飲茶以客少為貴,客眾則喧,喧則雅趣乏矣?!笨梢姡魇咳孙嫴栾嫷氖且粋€靜字,這也就為品茗賦予了別樣的寄托。

明 文徵明《品茶圖》(局部)

當我們把這幅圖和之前提到過的宋朝《斗茶圖》做一個比較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隨著茶末和點茶法的消失,茶具也隨之簡化,宋朝時飲茶所需的工具如茶碾、茶匙、茶筅等物都已經(jīng)不再流行,以至于明朝中后期的讀書人在讀到宋人所寫的茶筅時也會一頭霧水,不知所云何物。

茶筅

盡管飲茶的程序、茶具都簡化了,但是明清兩代的士大夫們對于生活的品質卻一點都沒有降低,他們在剩下的茶壺、茶杯、茶罐上玩出了新花樣,明清兩朝越到后面茶具就越精美,精美到令人嘆為觀止。

兩朝的茶壺以紫砂壺為上品,明人文震亨在《長物志》就說“茶壺以砂者為上,蓋既不奪香,又無熟湯氣”。明人還偏愛小壺,最好是在雅會時一人一個小壺,自飲自酌,這樣才得其趣。

明清兩代的瓷器燒造達到了巔峰,這在茶器的樣式上得到了反映。茶器大多精美無比,但風格卻依照皇帝的喜好來,清朝雍正帝喜好淡雅,雍正朝的茶具所以大都造型古樸,風格清新淡雅,給人一種賞心悅目之感。例如雍正時期的兩件宜興窯紫砂茗茶罐,一件通體呈六邊形,蓋子上刻“雨前”二字,而另外一件則通體圓潤,蓋子上刻“珠蘭”二字。

雍正時期器物

但是乾隆帝卻崇尚華美,因此乾隆朝的茶具風格熱烈華麗,還大肆采用了釉彩等技術,顏色鮮艷,圖案多樣,意圖彰顯一代盛世的氣象。例如乾隆朝的一件青玉三清茶詩蓋碗,青玉通體剔透,蓋上飾以金色花紋,碗身則精巧地雕上了詩文。但是這也是一般而言,雍正朝也有華麗的茶具,乾隆朝也不乏素雅的茶具。

乾隆時期器物

值得一提的是,清朝的統(tǒng)治者在接受漢族的茶文化時也保留了自己的飲茶文化——奶茶。據(jù)記載,滿族人入關之后依然保留著飲用奶茶的習慣,宮內還專門設有提供奶茶的機構,清代皇帝喜歡在吃飯前先來一杯奶茶再吃酒菜,而宮廷內的嬪妃等人的奶茶等飲品也是按量分配的。清朝統(tǒng)治者喜愛奶茶,就連外出打獵時也不忘喝上一杯。

清 朗世寧《弘歷圍獵聚餐圖》(局部)

文史君說

中國的茶文化起源甚早,古代的先民們就已經(jīng)認識到了茶葉的藥用功能。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,茶葉日益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,在宮廷深苑,在市井街頭,在荒山野林,都可以聞見茶茗的清香。茶文化的興起帶動了飲茶自身物質形態(tài)的變更,同時也豐富了古人們的精神生活,品茗被古人賦予了別樣的精神寄托。因此,中國的茶文化既包括物質形態(tài)的一面,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一面。

參考資料

裘紀平:《中國茶畫》,浙江攝影出版社,2014年。

廖寶秀:《歷代茶事與茶器》,故宮出版社,2017年。

趙秋麗、馮帆:《山東大學考古團隊發(fā)現(xiàn)世界最早茶葉遺存》,《光明日報》2021年11月26日。

(作者:浩然文史·景蘇)

來源:浩然文史
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